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最近看到的挺有感触的一句话:儿时摔碎的碗,长大后依然在割伤我们。

这是关于一个最近的视频。在视频中,一个 12 岁的女孩不小心打碎了一箱啤酒,而立刻赶来的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她是否受伤,而非责备她。

视频中的小女孩是懵逼的,视频外的我也是懵逼的。

那一刻,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即便只是打碎了一个普通的碗,或者一个用来喝茶的小杯子,都会遭到尖锐的斥责。如果还不幸受伤,那就更是倍受谴责。那个年纪的我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些,只能认为我做错了什么,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这种恐惧如影随形,至今我每次打碎东西的第一反应都是害怕。

想着想着,又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今天坐飞机还被一家人给震惊到。

就是这一家人出门旅游,应该是有一个小孩子证件过期,他的妈妈就直接陪着那个小孩没有登机,而是回家了。可是剩下已经坐上飞机的一家人,所有的行李都是挂在这个妈妈的名下托运了。因为妈妈没有登机所以所有的行李都被拉下去退回了。

相当于剩下的人就背了个身份证,直接光着来旅行了。

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肯定会崩掉,然后如果是我父母,肯定会大发脾气。甚至机上那个人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我潜意识觉得一定是特别生气急眼的那种…

结果飞机上那家人完全完全没有生气,就是打了个电话叫人回来拿行李,然后让他们顺便寄个箱子,全程气氛都非常的松弛。

那家人里还有一个可能是初中高中的小孩,遇到这种事情也完全没有任何紧张感。反而是作为陌生人的我在听到这件事的时候,瞬间就开始起反应,胃痛,紧张和恶心。

然后飞机起飞以后那家人也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很开心的聊了一下到了目的地后是不是应该买点生活用品,然后这件事好像就过去了。

而我坐在旁边,不知道为什么竟然有点想哭。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

和这个故事的作者一样,我也有点想哭。

以前,不知道这个自从我记事起就伴随着我的紧张焦虑和情绪不稳定是怎么来的,只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直到疫情的影响下回家住了一年,我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了。

试图找出其中的原因,最明显的便是贫穷。长期的物质匮乏会导致精神的匮乏。物质匮乏可以通过努力改善,但精神匮乏却伴随一生。

前一段时间,外甥女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她愣在原地,家里的老人和客人(老人)就开始叨逼叨了,倒不是骂人了,就是教训。我不客气地让他们闭嘴了,然后让小孩小心地走开,因为我最担心的还是她会不会因此留下什么奇怪的阴影。最终应该还是失败了,因为后来的气氛还是有些尴尬和别扭。

如果你说二十年前因为打破杯子增加了额外的开支,浪费了金钱,所以责备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现在还纠结一个杯子的价值,这不是在扯淡吗?有人解释这种行为为:爱之深责之切。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对情绪的无理发泄罢了。

我觉得他们养育儿女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出于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培养,而是追求自己的生活能够恢复正常、不挑战社会规范、不被亲朋好友指指点点,并且确保有人在他们老年时期照顾他们。你说他们错吧,他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说他们对吧,我无法接受,我认同的是这个观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前不久有人说想我这样三十岁了还不结婚生子的人就是在和国家置气,人总还是要结婚生子的。我倒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置气。想了想,也算是置气吧,不过更多的应该是和父母置气、和自己置气吧。因为实在太苦了,不想让我的下一代再经历一遍我经历过的苦。这里要感谢去年暑假和外甥女的相处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我就是那种心中满是遗憾紧张焦虑和不安,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鸡娃的人。

上一代人可能并未完全意识到这些问题,或者即使觉察到问题,他们也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做法,因此他们继续鼓励下一代走入婚姻、生育子女、并依靠子女养老。对于这一代人来说,若他们未能察觉到问题,或者虽然察觉但已找到解决方案,他们自然会选择结婚和生子。然而,对于那些认识到问题但无法解决的人来说,他们选择不生育,这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以防止滥生无辜。

也许,有一天,当我面对一个不小心摔碎一只碗的小孩时,能自然地说出:没关系的,只是一只碗而已。我应该会重新考虑有下一代。